大峰
  • 本栏最新文章
大峰
  • 本栏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主页 > 兄弟善堂 >

从宗教仪式看新加坡潮人善堂信仰的文化内涵(2)

时间:2011-11-13 作者:李志贤 来源:未知 Tag:点击:

四、善堂信仰的文化内涵

1. 侨乡的社会文化资
源新加坡的潮人善堂信仰作为一种移民宗教,是源于侨乡的社会文化资源,是潮人独特的民俗,具有浓厚的传统性和乡土性。新加坡的善堂所举行的大大小小的宗教仪式,皆据潮州传统礼俗和仪式,可谓潮人宗教民俗的一个整体写照,在当地潮人社群里对侨乡的社会文化有传统承的重要作用,故此,源子侨乡的善堂,也就已经不仅是潮人移民参与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更是寄托着他们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并令他们产生对自身文化的一种归属,这种强烈的“根”的观念和意识,也就直接促使善堂信仰这种传播自家乡的文化资源很快地在本地发的族群中展起来。

2. 融合了释、儒、道的哲理思想所形成的特殊文化
有些学者如饶宗颐教授便指出潮人善堂作为一种文化想象,其特色表现于释、道、儒三教融于一体。这个观点是确切的。大峰祖师出自禅宗大乘佛门,善堂从事慈善服务的活动,广义上是履行佛释讲求因果报应,劝人行善,慈善球世的宏愿。道家也有劝善去恶言论,儒家更是以宣扬仁爱博施、养老慈幼、恤贫济苦为其伦理核心。善堂便是用佛理启导人们先修行而后布施行善,又通过佛、道的宗教仪式、经文音乐的结合,以宣扬儒家的博爱精神与孝道思想,启化人心弃邪归正,向上向善。

善堂“做功德”的仪式最能说明这种儒、释、道三教结合的特色。“做功德”时 所请来的神祗,以佛家诸菩萨坐镇主位,但功德仪式所采用的却是道教的仪式和音乐,它所唱诵的经文,除了佛经外,还有许多是宣扬儒家思想的“劝世文”。换言之,善堂为亡灵超渡的功德仪式是儒、释、道三教结合的宗教仪式。潮人善堂文化明显体现出中华文化儒释道三教融于一体的传统特征,它之所以能广被海外华人移民认同和信仰,也就不足为奇了。

3. 浓厚的民间信仰取向善堂文化
充满浓厚的民间色彩,是慈善活动与民间信仰的紧密结合。事实上,大峰和尚就是民众感其善行和恩德而将他升格为消灾纳福之神明,尊为祖师崇祀。尽管善堂主要是以大峰祖师为信仰力量和展开慈善活动的动力,但她所崇奉的除了大奉祖师、佛祖和诸菩萨外,就有许多如太上老君、华佗先师、大伯公、门神等民间诸神,潮人统称为“老爷”,充分展现了本地民间信仰的色彩。

善堂的宗教仪式,祭祀活动和所举办的一些节日庆典,就更明显地具有浓厚民间信仰的性质。例如,“扶乩”仪式就是民间信仰的一个特色。善堂信仰众将“乩文”视为祖师或所其他神明为他们排忧解难,作法消灾,的“圣谕”,加以护持和遵行,有些善堂还编成“乩文集”,广为流传。乩文每每劝导信众修身行善,积蓄功德,处事不可违背仁义道德,时时歉让有礼,一切厄运将随心化之,可见善堂扶乩 仪式有它的文化内涵,对信众起着潜移默化的教化功能。早期潮人移民多是从事粗活的劳工,教育水平和文化修养皆不高,他们的宗教意识层次也只停留在属于人类学家所谓的小传统层次的民间信仰和祭祀礼仪。社会学家的调查也指出:南洋闽粤移民的民间信仰对象,除祖先崇拜外,大多来源于道教和佛的通俗方面。所以,善堂所具通俗的民间宗教信仰的特色,可说是附合了潮人移民的宗教信仰取向。

4. 宣扬孝道思想
值得重视的还有善堂的功德仪式在宣扬孝道这种传统道德观众念有其特殊的意义。华人的行孝观念不仅是父母在生时的事奉,更延伸至父母死后的追思与祭拜。《论语─为政篇》便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而中国的葬丧礼仪基本上便是由儒家建制。为先人“做功德”是一种传统的葬丧礼仪,却经常被视为一种迷信,但在“做功德”的过程中所念诵的经文,所举行的各种仪式,都在宣扬为人子女必须慎终追远,饮水思源,勿忘父母养育之恩的孝道思想。子孙们在亲自参与了整个仪式后,在一定程度上皆能感同身受,有所体会。例如,在“招灵沐浴”的仪式中,有媳妇为逝世的家翁或家婆提水沐浴的程序,展现了媳妇对长辈的孝心。又如“礼血盆”的仪式,除了述颂母亲十月怀胎之辛劳,双亲如何含辛茹苦,将儿女抚育成人之外,意在让子女协助母亲渡过血池,脱离苦海,子孙为先人吞血水受刑则代表着为人子女代母受罪以报养育之恩。还有“转轮”仪式、“过桥”仪式,都在讲述二十四孝、因果报应的故事,含有劝人行善积德,孝顺父母和尊敬长辈的用意。此外,华人传统上一般相信人死后下地狱受审判,生前行善者升上级乐世界、无罪或轻罪者轮回出世做人,罪孽深重者将被打下十八层地狱,永不超生。为先人“做功德”,便是想通过宗教仪式来为死者赎罪业,减轻他在地狱里所受的痛苦,并能尽快轮回转生,这一来,身为子女的也算是尽了为人儿女的义务。所以,善堂在这方面所提供的服务自然受到欢迎和重视。事实上,有不少人参与善堂活动,除了因为信仰大峰祖师,兼承其行善遗训外,就是为了能将父母或近亲列为“福荫人”,当福荫人逝世时,可以享有灵骨会瓮和神主牌供奉于善堂的优先权,也可以安排善堂为福荫人“做功德”。总之,“做功德”并不单是一种宗教信仰的实践,也是子女孝心的表现,它所包含和传递的文化含义非常丰富,它不仅仅是为死者超渡之宗 教法事,也是予生者教育的象征仪式。

5. 光宗耀祖的意识
在华人社会里,人们的行善义举也往往与光宗耀祖有密切的关系。在传统的伦理观念中,行善是一种尽孝的表现,因为它体现了父祖家训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儿女应该在道德行为上体现不忘父训,彰显和延续父祖的义举美德,以尽孝道;而远亲近邻,社会人士对子孙义举的颂扬,也会追及父祖,故而得以光宗耀祖。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光宗耀祖成了义举的一种重要的驱动力。参与善堂的慈善活动,虽然也受“义”、“善”的精神感召,但也成为其中一种发扬父祖好善乐施的高尚精神,藉以光宗耀祖的途径。

在新加坡的善堂组织里,我们不难找到父子,甚至是祖孙三代先后投身善堂服务,对社会作出巨大贡献而深受景仰的例子。例如新加坡修德善堂养心社主席张昌隆先生,其父泗川先生、祖父汉三先生,祖孙三代先后领导修德善堂养心社近五十年,善堂为了纪念张氏祖孙三代行善,倾资无计而以其先祖佐泉公命名该堂经楼。

上一篇:报德善堂与大峰祖师
下一篇:新加坡潮人善堂溯源——兼论其在早期移民社会的建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