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峰
  • 本栏最新文章
大峰
  • 本栏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主页 > 艺文集锦 >

虹桥跨练

时间:2012-05-11 作者:郭亨渠 来源:互联网 Tag:点击:

 
 
 
  和平古桥是潮阳古代八景之一,其雅称为“虹桥跨练”。意思是一道彩虹跨越练江两岸。在潮阳工作几十年,我曾无数次经过和平桥,或步行,或骑自行车,或乘坐汽车,但每次对古桥都难有细究和心思,因为在现代来说,和平桥只是一座极其普通的乡村大桥而已。

  潮汕人有句俗语,叫“过家咸菜香”,事物总觉得远比近好。近年来,海内外人士到和平旅游观光的人越来越多,对和平古桥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而近在咫尺的我因何对此视若无睹呢?友人说,这也许是旧的观念在作怪,现时你站在和平桥上,其感觉和以往是有天渊之别的。友人的话不无道理,我想,再登和平桥,或许有一番新的感受。

  我们是在夕阳傍山时登上了和平桥的,时值早春二月,余晖映照在花岗石板的古桥上,泛出冷清的光,渐渐地,夜幕降临了,桥两岸楼宇、商铺和公路都亮起了灯,练江江水波光粼粼,一弯新月倒映水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灯映月,月衬灯,让人忆起了古时“春江花月夜”的迷人情景,清冷春夜的美景,让人心醉。友人说:“怎么样,今日古桥的夜色与昔年不同吧!”友人的话,更引发了我的无限遐思。其实,人沉漫在欢乐和幸福中的时候,往往会不经意间勾起一丝悲痛,人生,大抵只有碰上苦雨凄风、寂寥落寞时,才会特别留心身边的事物。如今,当我站在古朴无华的桥面上,大桥两岸繁星似锦的夜灯仿佛把我引到了那峥嵘岁月。抗日战争时期,日寇占领和平桥北岸的孤山头,架起机关枪,多少过桥民众死在日寇枪下,死难同胞的鲜血洒在桥上,大桥上血迹斑斑;1943年,潮汕大旱,练江咸潮内溯,田园龟裂,和平桥上常见脸黄肌瘦、衣不蔽体的灾民向过往行人求乞,也有人在大桥上高价出售大米、红薯之类的食物,稍后,只要能糊口的东西都在桥上出现,一只老鼠卖到几十元国币,和平古桥,成了潮汕荒年的一个缩影,桥下的潺潺流水声,似一曲令人心碎的悲歌。

  沉思间,忽然一曲悦耳的乐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原来,古桥上游人如织,有一对打扮时髦的青年男女手挽着手,身上的录音机正播着流行乐曲。过桥的游人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他们或娓娓私语,或嬉笑打闹,沉浸在欢愉喜悦中,给早春二月清冷的夜几分暖意。

  和平桥历史悠久,始建于北宋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至今已有892年的历史。数百年来,和平桥闻名于海内外,桥的建成,要归功于和平龙泉寺的一位高僧大峰禅师。大峰原名林灵噩,浙江温州人氏,中进士后曾任绍兴县令,精通建筑和医学,因不满朝政腐败,遁入空门,其时蚝坪村(即今和平镇)跨练江两岸,村民往返不便,大峰禅师首倡建桥,亲往福建采购石材,聘来建桥工匠,并亲自绘制图纸,主持施工。桥分14孔,长30余丈,这在古代没有机械施工的情况下是极其壮观的,因而大峰禅师数百年来被海内外潮人广为传颂和尊崇。宋末丞相文天祥屯兵蚝坪,改蚝坪村为和平村,蚝坪桥也改称和平桥。据说,旧时站在和平桥头上,可一览小北山浮烟晴翠的美景和百里平川绿野如画的田园风光,但现时小北山美景如故,田园风光却被林立的楼宇占去了大半。上世纪80年代初,因古和平桥适应不了现代公路交通的需要,有人建议拆古桥建成现代化钢筋混泥土大桥,但当地民众强烈要求保留宋代古桥,公路部门接受群众意见,在练江上另建一座新和平公路大桥。我想,在城乡建设中,多保留一处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就会多一处凝聚海内外人心的底蕴,多留给子孙一笔无价的财富。

  和平古桥,经历了八百多个春风秋雨,古桥跟人一样,岁月的淘洗,人为的折磨,都会让它的容颜变老变丑,然而,海内外的乡亲却认为,古桥永远是美的,它是潮汕文明和智慧的象征,是传给远方游子的家乡灵气,为什么原在异国他乡的海内外乡亲,每年都要回到家乡,要在斑斑驳驳的家乡古桥漫步,在桥头垂垂老矣的树下留影?旅外乡亲发自肺腑的谈吐,就是最好的答案,远离故乡的游子,只要闻到家乡的气息,感知家乡的灵气,就完全心满意足了。只要回味一下家乡的灵气,心灵的风筝飞得再高,都会觉得心头踏实,离乡再远,也会感到家乡亲人就在身边。

  和平古桥,游子不管漂泊到哪里,都会在心里把你永远牢记。
 

上一篇:大峰颂 (潮语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