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峰
  • 本栏最新文章
大峰
  • 本栏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主页 > 慈园撷英 >

潮汕慈善文化和海外华侨的善举

时间:2011-11-13 作者:王国梁 来源:广东史志 Tag:点击:

    著名国际汉学家饶宗颐先生指出,潮汕善堂文化的特色,是潮汕人现实主义处世观点,糅合释、儒、道的哲学思想,所形成的特色文化①。潮汕慈善文化,自宋末高僧释大峰传入潮汕以来,逐步兴盛,虽一度衰落,但却以其对社会人类的功德价值而再度兴起,成为人们崇尚的美好道德标志之一,且在近代以来,成为了一种信仰,在潮汕海外华侨中广为传播,促进了他们爱国爱乡的善举,有利于祖国的建设,因此,弘扬潮汕慈善文化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北宋末年,高僧释大峰自闽游缘至潮汕,时逢旱灾瘟疫流行,大峰遂结庐于潮阳和平三桥尾山,设坊为民祷祝治病,后又募众资建和平桥,方便乡民往来,乡民感念他的善举,建报德堂崇祀他,尊称他为祖师。清末以后,潮汕多地建祖师庙渐多,并于庙内设立慈善机构或直接成立善堂、善社,也祀大峰,行施药赠棺,收尸埋骨等善举,有的善堂也办小学,教养院、孤儿院、义务消防队等公益事业。清末民初,汕头埠先后成立存心,诚心、慈爱、诚敬、延寿等5善堂,存心善堂还创办存心小学和存心善堂医院。由于善堂以“救死扶伤”等善举作为已任,也在潮汕大地造成较大影响,形成了一种乐于助人、与人为善的社会风气,并且逐步传至海外,逐步成为海内外潮人的信仰,惠及于今。潮汕慈善堂文化及海内外华侨的善举,归结起来有三方面的共性: 

    一、恤死善后,实行人道主义

    潮汕善堂文化的发起人释大峰创立慈善文化之举,就是初始于恤死护伤。宋宣和二年(1120年)释大峰自闽游缘至潮阳之蚝坪乡(今和平),时逢旱灾及瘟疫流行,他为解民厄难,遂结庐于桥尾山“后灵谷”(今灵泉寺),复设坟于“狮尾石”(今大峰石),为民祷祝治病。而后,历代善堂,均把“恤死护伤”施棺赠葬当成己任。各善堂在城郊山地、坡地,都拥有可供赠葬的坟地,称为“义冢埠”。如集安善堂在城北郊外雨亭外山地就有“义冢埠”多处,该堂在抗日战争前,月平均施棺。收埋已故者达三、四十人。民国11年(1922年),潮汕地区发生骇人听闻的“八二”大风灾。潮州善堂急公好义,付出大量人力、物力、收埋死难同胞的尸体。据《潮州志?大事记》载:“(夏历元月初十日)……受灾尤烈者,如澄海死者二万六千九百九十六人,饶平三千人,潮阳千余人,揭阳六百余人,汕头二千人,总共三万四千五百人。庐舍成墟,尸骇遍野逾月而山瞰海隅积秽犹未能清”。时潮州广济、寿明等二十个善堂先后赶赴外砂收埋死尸。由于“尸骸遍野”逾月腐烂,收埋工作极艰难,耗时一月有余始毕。
 

    旅越华侨郭琰先生,把旅越华侨遗骸运回潮汕故乡安葬也是人道主义的善举。旅越华侨郭琰先生,祖籍潮安县庵埠龙坑人。先生一向乐善好施,他对旅越华侨身故亡后遗骸未能回乡安土一事常引起为憾。其时,葬于越南义安公墓的潮侨遗骸尚余一百余穴,先生于二十年代初,将公墓石碑影相编号,遗骸起出化为骨灰,按编号封妥交由自己轮船公司的“元利轮”运回汕头,并委托汕头存心善堂登报招认,愈期而无人认领的,概由善堂代为安葬。这是中外结合,泽及枯骨的一件善事。

    为人一生,图求生时平安乐道,死时有得其所,别把尸骨暴于荒野,这是最起码的要求,也是人道主义者的道德标准之一。而潮汕及海外华侨慈善者把恤死护伤当成善堂文化的要旨,无疑是对人道主义的光大。


    二、乐善好施,体现儒家仁爱思想

    仁义与道德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潮汕慈善文化正是以仁爱为其行动的指南,把仁爱施于人间,主要体现在施赈救生、修桥筑路、建立医院等等。施赈主要是夏季施茶、冬季赠衣、暮年施粥。潮州善堂向每于夏季在潮州城里太平路、东堤的繁盛路段搭过街凉蓬蔽日,以荫路人,各善堂也于夏季在本城各马路、码头和来往行人多路口,设置木制小茶亭,内置茶缸贮茶水,并备饮水用竹筒若干支,供行人使用;每日二次挑水至茶亭,日暮时收回器皿洗涮。施茶从端午节后开始,至“秋分”结束。暮年施粥,按腊月大小,于廿六、廿七、或廿七、廿八两晚举办,各善堂设粥棚、或担挑上街,将熟粥舀给本城等待暮年施粥的贫民、乞丐,这种施粥形式一年举办一次。至于其他施赈行为,也是多多。邑人慈善家林大安先生和香港刘付秋先生等人,经常访查贫苦之家,然后于夜间授银于其家。施赈、还有不定期的赈灾等。例如民国35年(1946年)四月十九日《潮州日报》载:“潮安在暹赈款(由集安善堂代发赈票),领去一万八千六百九十八份,每份国币三百五十元,共发赈款六百五十四万四千三百元,在县商会领取赈款……”民国37年(1948年)九月一日,集安善堂接到新加坡善济善社汇来二十五亿元,有二批救济米,就交给集安、杏苑、宿福德三家善堂放赈,并于堂内附设施粥厂。

    施医施教,也体现慈爱之心。1929年,在存心善堂内两侧楼下,创立存心善堂医院,对来诊穷人,一律免费,直至病愈。著名中医师、善堂理事、佛教徒尤寿田(1892——1972)为主治医生,另外还有4名医生。开始时,每天短时期义务为人诊病,后来固定每天下午为诊病时间。1945年,存心善堂又联合其他善堂开办五善堂医院。海外华侨以仁爱之心支持家乡发展公益事业、兴建医院、救死扶伤,在海内外成为美谈。1954——1965年华侨捐资办公益事业就达375万多元,汽车65辆;1978——1987年,全市共受理华侨、港澳同胞捐资办公益事业值人民币40773.32元,另外,香港侨领李嘉诚独资捐赠港币3.5亿元建汕头大学(包括新建在市区的汕大附属医院)。投资兴建医院的华侨还有林世铿兴办葵潭医院、陈世贤资助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谢国民、许朝镇资助澄海医院、陈伟南资助潮州沙溪医院、陈家铭建庵埠医院、邱子文资助揭阳医院、辜炳标资助普宁华侨医院……等等。

    另外,潮汕历代善堂的善举还体现在组织义务消防队、防洪巡堤、修桥铺路以及海外华侨种种乐于公益事业的善举,殷切之情,赤诚之心,是中国民族仁爱品德的体现。
 

上一篇:外国朋友加入援助姚文健行列
下一篇:大峰精神在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