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峰
  • 本栏最新文章
大峰
  • 本栏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主页 > 善堂春秋 >

善堂文化应申“非遗”

时间:2011-11-13 作者:邱 昶 来源:未知 Tag:点击:

      在潮汕地区,有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慈善机构,它就是潮汕人耳熟能详的善堂。据考证,善堂是至今国内独存的一种慈善机构,在慈善募捐和民间救助方面起着较大的作用。毫无疑问,走进潮汕善堂,感受潮汕善堂文化,探讨它的发端、宗旨、职能和独特文化的形成,以及在海内外产生的影响,对褒扬中华民族“善行天下”的传统美德,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潮汕人历来就有行善积德、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善堂文化发祥于潮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资料显示,它最早发端于北宋宣和年间潮阳的大峰和尚(俗称大峰祖师),至今已近千年。大峰原为浙江温州人,北宋绍圣二年(1095)进士,曾任绍兴县令数载,愤于朝纲腐败而弃官从僧。宣和二年(1120)由福建云游至潮阳的和平,时逢旱灾,饿殍遍野,瘟疫流行。大峰于灵谿结庐,设坛山侧为民祈祷,为民治病,其后定居当地 ① 。其时,大峰见依傍而过的练江,江面广且深,波浪翻腾湍急,“逢风涛时,作潢潦奔溢,不免覆溺之患。”遂“宏发至愿,谓宜建广桥,以渡往来,以通上下,兴募众资,期底于成。”②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由大峰主持建桥,年内即建成桥16洞,首尾2洞未就。因积劳成疾,4年后大峰圆寂,邑贤蔡贡元续完之,取名和平桥。为缅怀大峰和尚解民厄运之功德,当地百姓建“报德堂”崇祀,后又作《报德堂碑记》以垂永久。这座报德堂就是潮汕的首座善堂。

作为潮汕地区慈善事业的“开山祖”,大峰和尚对潮汕人民的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抑官或民无不感戴崇敬。从此,在慈善大师的感召下,行善积德在潮汕大地蔚然成风,潮人无不以做善事做好事为乐为荣。其间,遍布潮汕各地、由热心人士倡办的善堂就是突出的代表。

潮汕地处“省尾国角”,自然灾害频繁,每每给潮汕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而每当历史上各种大灾难降临,各地善堂就会发挥其行善救助的重要作用(平时亦然):1919年,汕头丰茂号客轮回汕途中触礁沉没,800乘客不幸罹难,浮尸飘至汕头海域,各地善堂打捞掩埋;1943年,潮汕陷入日寇铁蹄,发生大饥荒饿殍遍野,各地善堂施粥放药。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一碗粥就能救下一条人命;1922年,发生强台风海潮,潮汕地区一夜之间几成泽国,有10多万人溺毙,各地善堂纷纷加入救灾活动,仅汕头存心善堂一天就收殓尸体1200具。特别在地处风口浪尖的古港樟林镇,所受灾害尤为惨烈,“俄顷间,天翻地覆,举一切身家生命厝屋财产田园稼穑堤岸帆樯而付之波臣之一召。”③ 其所辖头冲乡全乡覆没,该乡男女千余人生存者仅百余人,且大半受重伤或成残废。除头冲外,全镇屋宇崩塌数千间,死亡两千余人,损失约数百万元。“尸横遍布,哭声震野,见者莫不恻然泪下。”④ 面对惨状,除樟林人踊跃到当地的同益善堂、义心社和顺天善堂捐款外,邻县潮安的有德、杏苑、永德、福莲等善堂先后列队来樟,善行各处,收殓死尸。各善员之慈悲为怀、奋勇殓收、毫无畏倦的精神尤其令人感动。

发轫于南宋初期的潮汕善堂,到了明、清两季逐步发展壮大,至清末民初进入全盛期,达到500余座。从平原到城镇,从山区到海岛,处处可见善堂的踪影。“文革”期间大多停办,近10年来又陆续恢复至300余座,与时俱进积极开展慈善捐赠和救助工作。如汕头市慈善总会成立10多年来,共接收海内外捐赠3.3亿元,支出3.1亿元,救助困难群众达60多万人次,多次受到中华慈善总会和省、市的表彰;汕头市存心善堂设立6年多来,每日为有需要的求助者提供免费快餐,还举办物资救助社、慈善诊所、慈善养老服务中心、存心特殊教育学校,做了大量的慈善服务工作。四川汶川大地震时,该善堂还专门募集180多万元赈灾款和一批价值322万元赈灾物资,派专人押运15辆专车赶赴灾区救灾。这样的善堂,顺天意得民心,因而受到黎民百姓的热烈欢迎。

综观潮汕善堂的发展轨迹和功德奉献,不难发现它与其它慈善机构有着诸多不同之处,就特点而言概之有如下几点:

 

一是慈悲为怀的宗旨。

 

潮汕地区绝大多数善堂是奉敬宋大峰祖师的(亦称祖师坛),也有个别奉敬吕祖、佛祖、华佗仙师或老君、圣母。他们把大峰祖师等为民做过好事的先贤、先哲或神仙当作偶像崇拜,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以此为号召力,增强对善信的凝聚力,有利于筹资集物以行善。其宗旨是弘扬佛家慈悲济世、积德从善的思想,奉行济困扶贫、修桥造路、抚孤恤寡、赈灾救难、助残助学、布衣施食、敬老安老、敬惜字纸、调解纠纷、免费殡葬等善举。

潮汕的善堂多数分布在农村。农村善堂的职能与城镇善堂稍有不同,除日常一般的救助、救火之外,主要从事殡葬善事。他们富有收尸经验,处理腐尸、无主尸责无旁贷。对死去的困难善员还可提供薄板钉制的义棺,有些善堂还为逝者做法事(有点像现在的追悼会)。昔日善堂门口挂有一块黑板,专门公告当日埋葬的内容:某社(乡、村)、某氏、男(女)、岁数(有点像现在的讣告)。夭者不列。每一位公民都只能死一次,让公民体面地死去,给公民提供一个体面的免费葬礼,乃是社会最基本的文明底线。而这些,潮汕善堂早就做到了。据媒体披露,伴随着“死不起”的公众悲叹,殡葬业连续多年登上十大暴利行业排行榜,这与以慈悲为怀的潮汕善堂形成鲜明的对比,两者的差距何啻云泥之别!


二是公开灵活的机制。


潮汕善堂实行的是类似于现今的“会员制”,即所有公民都可以申请入堂,条件比较简单:热心公益、慈善事业,无劣迹或案底,由善员介绍,每年交纳数目不多的“会费”。一成善员(或称善友),便可享受“终身服务”。

善堂的“领导班子”由所有善员无记名投票选出,先选出理事若干名,在大峰祖师灵位前抽签,从中产生理事长1名,副理事长若干名。从理事长到理事,工作都有分工,各司其职。

善堂的组织结构分为两类:一类叫“文份”,一类叫“武份”。“文份”只捐钱献粮,不做事;“武份”则只参加劳动,不用捐钱捐物。同样是做善事,分工却不相同,颇有“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意味。

上一篇:善堂善会给艰苦大众免费供给早餐
下一篇:市政协调研组调研后提出 善用善堂文化构建和谐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