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峰
  • 本栏最新文章
大峰
  • 本栏推荐文章
当前位置: 主页 > 善堂春秋 >

潮汕佛教信仰及汕头佛教文化的现实意义(2)

时间:2011-11-13 作者:孙建宏 来源:汕头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Tag:点击:

    (五)毗邻港澳台,佛教文化对外交往频繁,双向影响特征明显
    汕头毗邻港、澳、台和东南亚,又是经济特区,海外华侨众多,有“海内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的说法,莅汕观光旅游、问祖探亲以及投资和进行文化交流的海外乡亲、企业家和社团组织也较多,佛教对外交往也相对频繁。现市佛协国平路总道场、市证果寺大雄宝殿释迦牟尼佛像以及揭阳双峰寺藏经楼主佛像皆为1984年泰国华侨佛教友人捐赠。改革开放落实宗教政策后,潮汕佛教文化的复兴与海外乡贤的鼎力支持和众多善举密不可分。如潮州开元寺的恢复、泰佛殿的建设等等。李嘉诚、庄静庵、释定因、林希炎、刘思仁、林炳宣、张仕雄、林世铿,泰国谢慧如、陈世贤,新加坡释妙理、蔡锡河,马来西亚陈宏升,台湾郑德贞及家人等都有不少发心,“自1980年以来,港澳台胞和外国侨胞,乐捐潮汕佛门总款估计数亿元之巨。”④与此同时,潮汕名僧也走出去广交朋友,或弘法利生,或敦睦乡情、开展文化交流等,不仅联络了乡情乡谊,甚至促进了我国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友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汕头佛教文化发展与建设在特区科学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和谐发展”、“幸福汕头”应是特区科学发展的题中之义,汕头作为一佛教信仰较为浓厚的地区,佛教文化自身的和谐元素与价值功能理应得到阐发和重视。作为潮汕区域中心和经济特区的汕头在佛教文化的保护、挖掘以及阐释和引领等方面,责无旁贷应该肩负起主导责任,努力促进特区文化多元化,充分发挥好佛教文化的积极元素,为特区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一)佛教在调节信教群众心理和精神净化方面具有明显作用
    汕头佛教是佛教信仰的重要区域载体之一。人心和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佛教在调节信教群众心理和精神净化方面具有丰富的资源,佛教修学十分关注“心”的问题,所谓“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是心是佛,是心作佛。”⑤佛教要求从源头上制止恶行。《维摩诘经》讲“随其心净,则佛土净”⑥。“佛可以治心”早已成为国人的文化共识。佛教的这些基本观点不仅要求人们,心地要清静、纯洁和高尚,做一个高尚的人,有益于社会的人。同时,也启发人们,人的心情和感受,是快乐还是幸福等是由自己决定的,天堂和地狱都在人间,一念善即天堂,一念恶即地狱。这些教义教规无疑有助于人们保持内心平和和积极健康的心态。同时,作为佛教文化的载体,大量的佛教寺庵、佛经典籍、佛教造像、佛教建筑与雕塑、佛教音乐、佛教仪式仪规等本身对佛教信徒就有很好的摄受和平静心灵作用。有些信众说,一走进寺庙,便感受到清凉,一听到佛教音乐,便觉醍醐灌顶,这些都是“言难以及,说不能尽”的。近年来,我市一些佛教寺庵还开设了“寺庵夏令营”和“般若之旅”等活动,让佛教信众和社会人士体验了解寺庙生活,了解佛教文化,在喧嚣的红尘之中,感受寺庙的清静和僧人的修行生活,这对释放尘世烦劳,获得个体心灵的宁静以及了解佛教文化也具有良好的作用。
    (二)佛教的家庭观以及社会责任感的观点对我市构建和谐家庭和和谐社会有特别的意义
    潮汕由于其独特的“省尾国角”地理位置,又是一传统文化因素保留较为完整的区域,潮汕人普遍家庭观念重,而家庭正是社会的细胞,家和万事兴,社会和谐始于家庭的和谐。佛教主张“夫妇相爱”,反对“邪淫”等不道德行为,在当今社会,弥显珍贵和弘扬之必要。佛教“夫妇亲属当相敬爱”的家庭观,要求家人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爱护,珍惜夫妻、亲属等缘分,共同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履行应尽的义务。佛祖曾感叹到“又见众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属、宗室,不相爱恋,是故生悲。⑦”世尊要求“世间人民,父子兄弟,夫妇亲属,当相敬爱,无相憎嫉”⑧。佛陀是不反对正常的男女关系的。相反,世尊十分慈悲,希望人民互相尊重爱戴,和谐相处。佛陀反对的是一切自私和欲望,特别是邪欲邪淫。佛教主张的出家修行也只是对那些因缘具足的人来说的,佛教并不主张人人出家。相反,认为在家出家都可以修行。佛教特别要求信众要尊敬父母和师长,佛教《醒世文》讲“不礼爹娘礼世尊,敬什么?”把众生孝敬父母看作敬佛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内容,“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是佛门修学净业,得生西方极乐国土“三福”资粮的第一圣因。
    佛教充分肯定人的社会性,要求人们多承担责任,为社会服务。佛教要求众生要报“四重恩”,即报父母恩(家庭)、众生恩(社会)、国土恩(国家)、三宝恩(佛教)。佛教还导人们:“不做国贼,不谤国主,不漏国税,不犯国制”。当代高僧、台湾星云法师也认为,一个人若放弃责任,放弃爱心,他就不能入禅⑨。佛教的法会有诸多内容是祈祷国泰民安、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等内容的。佛陀在法会中表达了他的慈悲心愿,那就是“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国无盗贼,无有怨枉。强不凌弱,各得其所。⑩”阐发好佛教这些教义教规无疑有利于特区家庭和谐、社会和谐。
    (三)发扬佛教爱人利他的积极思想有利于构建我市和谐社会中良好的人际关系
    潮汕人泛信佛者较多,但真正能称得上对佛教了解、有正信的人并不多,但进一步趋入却相对容易得多,因为他们已经相信自己信佛,与佛有缘。因此,若能发挥佛教积极因素,意义十分显然。佛教主张慈悲为怀,乃至“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即对所有的人,乃至其它众生类都能不分别,都能施与仁慈和关怀,佛教认为“四生九有”,有情无情,齐成佛道,同一法界。佛教的精神就是自度度人,自利利他。佛陀要求人们不仅要“修己”,而且要担负起引导和帮助别人的社会责任,为社会作出有益的贡献。佛教“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乘精神境界十分有助于人与他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上一篇:百年善堂力担社会管理之责
下一篇:潮汕人是一个乐善好施的民系